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58小说网 -> 历史军事 -> 我要做皇帝

章节目录 第八百九十五节 风起南国(1)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天才壹秒記住愛♂去÷小?說→網,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。请大家搜索()!更新最快的小说<strong></strong></br></br>冬日渐临,寒风开始凛冽。</br></br>对于广陵城的百姓来说,这个冬天似乎有些冷的过头了。</br></br>呼啸的寒风,刮的人的脸有些疼。</br></br>但是,为了生计,大家伙依然不得不顶着寒风,倘着冷水,跋涉在寒冷刺骨的江水之中。</br></br>“做完这一趟,应该就能拿到工钱了吧?”一个****着身躯的少年郎,鞠了把江水,洗了洗自己脸上的木渣和尘土,问着自己身旁的一个壮汉。</br></br>“嗯……”那壮汉将一吊钱塞到少年郎手里:“这是汝这个月的工钱,一共一百钱,拿好了!”</br></br>少年郎迅速的接过那串钱,拿在手心数了起来,一边数,一边不满的嘟囔着:“贾叔,您又克扣俺的工钱了,说好一百个五铢钱,每次发给俺都要掺几十个四铢钱,上次甚至还有三铢钱!”</br></br>姓贾的壮汉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,哈哈大笑着说道:“俺是黑啊,但你可以去找别人接活……”</br></br>少年郎闻言,立刻就闭嘴,不再说这个话题。</br></br>在这片江面上,谁不知道,这位贾姓壮汉是最公道最厚道的工头?</br></br>他虽然给的工钱里,总会出现些四铢钱甚至三铢钱。</br></br>但他最起码,按时发放工钱,从不拖欠。</br></br>更重要的是,他对手下的工人极好。</br></br>不止可以预支工钱,甚至生病,还会给工人请医生。</br></br>不过,这样的好日子,似乎持续不了多久了。</br></br>“贾叔,听说您要去安东?”少年郎试探着问道:“安东那边有啥好的?俺听说那边冷的要死……”</br></br>“嘿!”贾姓壮汉爽朗的大笑了起来,道:“你怎知大丈夫之志?”</br></br>他昂起头,说道:“大丈夫,既生于世,当提三尺剑,以荡天下之不平,上佐君父,致君尧舜上,下惩贪官污吏,以安黎庶!”</br></br>少年郎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。</br></br>只觉得,胸膛之中,也有股热血的沸腾。</br></br>“贾叔,您若去安东,请带上俺吧……”少年郎站起身来,汉说道:“俺虽然不懂那些大道理,但俺娘说了,。这世道,要跟对人,才有前途……”</br></br>贾姓大汉哈哈一笑,拍了拍少年郎的肩膀道:“好兄弟,到时候,俺一定带上你!”</br></br>“俺有位大兄,目前就在安东都护府当差,与隆虑候陈公有些关系,前些时日,俺大兄来信,说是隆虑欲广延天下善水性者,这正是俺们的机遇!”</br></br>“投军报国,杀敌立功,光宗耀祖!”贾姓大汉说道:“俺贾金旺,堂堂七尺大丈夫,若不能出人头地,光耀门楣,那与冢中枯骨,有何区别?”</br></br>两人说话间,远方的道路上,一支庞大的车队,缓缓而来。 [小说]</br></br>“江都王出巡了!”贾金旺立刻带着那个少年郎,又招呼着其他工人,排队站到路边,恭迎着这位尊贵无比的大王。</br></br>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</br></br>刘阏坐在自己的王驾撵车之上,抬头望着眼前的江河,然后紧了紧身上的狐皮裘子。</br></br>这是一件雪白的狐皮毛裘,温暖而舒适,让他能暂时远离这南国冬日的寒冷。</br></br>抚摸着这件狐裘,刘阏的心却已经飞回了北方,飞去了邯郸。</br></br>“赵国社稷,缺失几近四年,楚国宗庙,也长久未得祭祀……”刘阏淡淡的对着自己面前的那个文官说道:“国不可一日无君,如今,东宫却长久不定家国社稷之属,寡人实心痛也!”</br></br>“丝公天下贤达,可有能教寡人者?”刘阏说着就是深深一拜。</br></br>袁盎回拜,然后道:“大王,先帝亲子也,陛下骨肉至亲,为社稷之宗伯,于情于理,都可上书直言……”</br></br>当今天下自吴楚之乱平定,先帝崩卒以来。</br></br>整个国家的局势,都在朝着一个未知但充满了朝气的世界疾驰。</br></br>,一切都美好而祥和。</br></br>而马邑之战的大胜,更是让举国上下都兴奋莫名,大国的意志与中央帝国,****上国的骄傲,重又归来。</br></br>哪怕是在这南方的江都,旧吴之地,变化也是明显而激烈。</br></br>在袁盎眼中,已经有了几分当年荀子入秦所景象的翻版。</br></br>唯一不同的,大抵是,荀子时的秦国,不过一隅之地。</br></br>而如今的大汉帝国,却统治了庞大的九州,更开疆拓土,将诸夏的边疆向东拓展数千里,直至极北之极,荒无人烟的冻土世界。</br></br>然而,当前的天下,却也并非没有隐忧。</br></br>最大的隐忧和不确定性就在于,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赵国。</br></br>这两个诸侯王国的地位悬而未决。</br></br>为了争夺楚王之位,平陆候与红候已经是针尖对麦芒。</br></br>虽然平陆候占尽优势,但,楚王之位,至今没有确定,这就说明,红候也不是没有底牌。</br></br>比起这楚国的兄弟相争。</br></br>南方赵国的争夺,就更加激烈而充满火药味reads;。</br></br>先帝十一子,除了没有成年的那几位外。</br></br>常山淮南中山乃至于眼前的这位江都,都是虎视眈眈。</br></br>兄弟内讧,已经不是预测,而是事实了。</br></br>本来,眼前这位应该是胜券在握的。</br></br>但……</br></br>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。</br></br>今上怎么也不肯策命自己的手足,素来最亲的江都为赵王。</br></br>但他对常山淮南中山等其他兄弟,也没有表示支持。</br></br>而是将这个决定的权力,交由东宫太皇太后决定。</br></br>太皇太后是个什么人?袁盎太清楚了!</br></br>说的好听点,那是一个总是在想要维系一团和气,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慈祥祖母。</br></br>说的难听点,就是优柔寡断,妇人之见!</br></br>老太后,耳根子太软。</br></br>今天,常山王哭一哭,她就倾向常山,明天淮南王再闹一闹,她又觉得淮南作为先帝长子,不能继承国家,反而要被打压,确实挺可怜的,后天,中山再来卖个萌,她又改主意了。</br></br>楚国的事情也是如此。</br></br>于是,拖延至今,楚国与赵国,虽然还顶着诸侯国的名义。</br></br>但国君却空缺四年有余。</br></br>俗话说得好,夜长梦多。</br></br>这事情,也就是这样。</br></br>拖的越久,变数越多。</br></br>以袁盎所见,一场空前规模的刘氏同宗混战,已经拉开了帷幕。</br></br>围绕楚赵两国的争夺,以及齐鲁那五个诸侯王国的瓜分,宗室内部,恐怕免不了要来一次大洗牌,甚至于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剧变。</br></br>当今坐视这样的情况发生,恐怕……</br></br>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……”袁盎在心里说道: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……”</br></br>“嘿嘿嘿嘿……”</br></br>“今上,可是太宗皇帝指定的隔代继承人啊……”</br></br>内心的深处,袁盎冷笑不已。</br></br>春江水暖鸭先知,作为汉室政坛不倒翁,袁盎的鼻子,可比谁都灵!</br></br>更何况,他如今在这江都国,远离长安纷纷扰扰,这让他加清楚!</br></br>刘氏内部,不是有可能要剧变,而是剧变已经在萌芽,在酝酿,在蠢蠢欲动。</br></br>最终……</br></br>袁盎的脑海里,出现了那位他当初但最终无情的将他逐出长安,流放至此的天子的背影reads;。</br></br>这可是一个无情无义,绝情绝义的冷酷帝王。</br></br>当年,秦始皇奋七世之余烈,用虎狼之师,并吞天下,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。</br></br>但在那之前,秦始皇先做了什么事情?</br></br>先诛嫪毐,囚太后,再杀吕不韦!</br></br>当今天子,虽然没有这些桎梏。</br></br>但是……</br></br>你能相信一个志在天下,胸怀万国,想要建立远迈父祖,比肩甚至超越三王伟业的帝王,会容忍有一个能与他分割权柄的人存在?</br></br>哪怕,此人,并不在意争权夺利。</br></br>哪怕,此人,也不想也不能与他争锋。</br></br>然而,任何一个大权在握的帝王,都不会接受,自己的地位,还能被另一个势力威胁,哪怕,只是名义上的,理论上的威胁,都不被许可!</br></br>作为四朝元老,袁盎见过了大风大浪,也目睹过血雨腥风。</br></br>他至今对两件事情,记忆深刻。</br></br>第一件事情就是郅候之死。</br></br>第二件事情,就是淮南厉王之亡。</br></br>“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!”</br></br>这可是当今自己亲自说出口,并且还付诸实际的政策。</br></br>当今连在几千里外的异族,不用中国文字制度,都要勃然大怒,觉得是对自己和汉家的冒犯。</br></br>他能忍得了还有人能在名义上凌驾于他?</br></br>袁盎摇了摇头!</br></br>这是不可能的……</br></br>尤其是近来的发生的事情,更佐证了这一点。</br></br>济南王自杀,淄川胶西济北胶东齐,纷纷上书请罪。</br></br>但只有胶东和齐王的请罪书被天子驳回,而其他三王,则被严厉训斥,用词之严苛,责备之深,简直就是磨刀霍霍。</br></br>其后,大将军窦婴,忽然去职,贬为清河郡郡守。</br></br>未央宫北门卫尉窦固引咎辞职,卫尉李广更是被用一个轻车将军的名头打发去了陇右。</br></br>长安城里,外戚的力量,达到了自诸吕剪除后的低点。</br></br>薄窦两家,甚至连一个司马都指使不动了。</br></br>然而……</br></br>这与吾何干?</br></br>袁盎微微抬头,己眼前的这个江都王。</br></br>江都王阏,在外人眼里,这是今上的手足骨肉,是汉家未来的梁王第二,是南国的柱石。</br></br>但……</br></br>在袁盎眼里,却非如此!(未完待续。)</br></br>本书来自  /book/html/12/12807/index.html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